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上一句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
1、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:“教导学生,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,不去开导他,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,不去启发他。
【资料图】
2、给他指出一个方面,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,就不再教他了。
3、”愤: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。
4、悱(fěi):想表达却说不出来。
5、发:启发。
6、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。
7、孔子倡导不愤不启,举一反三。
8、愤,是自己有学习欲望,思考欲望,想要求知,这个时候我们才启发他。
9、学习,是学生自己的事情,想学好,首先学生自己要努力。
10、学生自己不主动,企图让老师主动帮忙思考,那样是学不好的。
11、不能举一反三,自己去探索,老师也是教不会的。
12、扩展资料这句话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,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,该句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,是论语的第七章,主要讲述的是孔子的教育之道。
13、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选择教育方法,后人称之为“因材施教”。
14、上文也反映出了一个教育态度,它和因材施教有共通之处,但并不相同。
15、在这里孔子说的是“因态施教”,观察学生的具体状态来决定教育。
16、在谈学习的具体内容之前,首先强调了学习的姿态,从“愤”“悱”和“举一反三”都可以看到,孔子重视的是学生的主体性,强调实际属于学生自己的体验。
17、他提出了“启发式”教学的思想。
18、从教学方面而言,他反对“填鸭式”、“满堂灌”的作法。
19、要求学生能够“举一反三”,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,再对他们进行启发、开导,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,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,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。
20、悱: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 敏:聪明耻:羞耻,耻辱 识:通“志”,意思:记住。
21、句意: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。
22、舍:停 尝:曾经孔子说: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;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。
23、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,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。
24、”。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